蒙城县中医院欢迎您 !    咨询热线:0558-7622386

葛永志:医疗改革路上的一名追梦人

2019-4-17 17:37:39 5831

葛永志,男,1984年5月出生,34岁,汉族,中共党员,蒙城县中医院ICU(重症医学科)副主任, 2009年毕业于安徽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,后就职于蒙城县中医院内科,2013年3月份加入中国共产党。2013年进入新成立的ICU,2017年担任ICU副主任。多次被医院评为年度“先进工作者”、“优秀员工”、“优秀党员”称号。

一个春节

这是葛永志在ICU中度过的第五个除夕。

妻子李静就在住院部14楼的脑病科二病区值夜班,他却抽不出时间和妻子吃个团圆饭。院领导前来探望除夕值班的工作人员时,他刚照顾完一位94岁高龄的老年危重患者,食堂送来的晚饭早已冰凉。

春节前后,大部分病情稳定的患者会选择暂时出院,和久别的亲人共同迎来新的一年。这几天,平常人满为患的门诊与病房难得冷清,高速运转了一整年的医院也能稍微松一口气,慢悠悠地给发动机上上油、紧紧螺丝。

这一点点轻松的气氛并未传入ICU中。这一片蓝色的病区仿佛自成一片天地,匀速转动,从不放松。只有病区门口贴上的大红色对联和天花板上垂下的红色灯笼,为恒温的病房传入一丝不同于往日的温暖。

全年无休、随时抢救,“不管今天是什么日子,现在是夜里几点,电话一响,就代表我要上了。”葛永志笑称,从前ICU中没有安装电话,他就是科室内的移动电话机。现在,虽然已经安上了固定电话,但想到ICU,大家的第一反应还是:“打葛主任电话!”

“大家打我的电话已经习惯了,我也出诊出习惯了,随时就位,时刻准备着嘛。”葛主任圆圆的脸上总是带着笑容,“有时候确实也困扰,毕竟谁都有自己的事情。不过自己也就想通了,打我电话是信任我,我也希望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,不愿意辜负别人的信任。”在医院过春节,也是怕临时出状况。作为一名党员,他深知患者的不易,总是将问题想在前面,将解决方法铺在前面,争取多为患者出一份力、尽一份心。病人多,医生少,他放心不下科里的年轻医生们,更放心不下那些危重患者。

一份牵挂

因为有所牵挂,所以放心不下。ICU不同于别的科室,这里常年封闭,患者的起居照护全由医护人员一手包办;住进ICU的患者,曾被外界称为“一只脚迈进地狱的人”,病情复杂且危重;多种重疾病共同作用导致ICU中的患者情况瞬息万变,因此医护人员要随时做好抢救准备……在第一时间内准确地判断出病情变化,并在第一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处理,这无疑对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。丰富的临床经验、扎实的理论功底、娴熟的操作技能、甚至超强的体能,种种职业素质都需要在一次次紧急救治中积累出来。特殊的工作环境,让葛永志牵挂着科室里年轻的医生和护士们;变化多端的病情,让葛永志牵挂着监护室里的患者们。这一份沉甸甸的牵挂,使葛永志的生活轨迹完全由病人决定。

被打乱的生活轨迹,意味着葛永志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,也意味着私人生活时间被压缩到最小。自2013年接手ICU,葛永志回家的时间大大缩短,即使与妻子同在一家医院工作,也少有机会能够共进晚餐。甚至,有时葛永志在正常的下班时间回家,他的两个孩子还会笑称“家里来客人了。”……

一声道歉

2018年9月的一个周末,葛永志的母亲在家收拾家务时,突然感觉头晕、恶心,甚至有些站立不稳。彼时,儿媳李静刚刚结束一年的援疆回到科室,处于工作交接与新老区搬迁的关键时期;儿子葛永志加班已成便饭,工作忙起来就联系不上,老太太只能打电话求助自己的亲家母。亲家母将老太太送到老院区时,葛永志正在抢救病人,只能让老太太在ICU外的座椅上等待一会儿。患者的情况太过危急,等到初步脱离危险病情稳定,已经是两个小时过去,老太太浑身麻痹,动弹不得,核磁共振显示结果为大面积脑梗死,也许再晚来一会儿,就会发展成为不可逆性的半身不遂……事后,虽然老太太在脑病二科住院治疗效果不错,没有留下严重的后遗症,但葛永志每每想到此事,还是一阵后怕与内疚。

“确实亏欠了太多。不仅是亏欠了我的母亲,也亏欠了我的两个孩子。”葛永志将手上的笔捏了又捏,最后轻轻放在厚厚的患者病历上。2018年一整年,车子的里程表只跑了3000公里,一半跑在往返医院的途中,一半跑在外出进修学习的路上。每次出门上班或外出学习,葛永志都要趁两个孩子进入梦乡,才敢悄悄关门离去,不是怕孩子忍不住泪水,而是怕自己忍不住。看到其他孩子和父母一同外出游玩、一同做手工、一同见识新世界的美好,而自己的孩子却只能在奶奶的陪伴下成长,葛永志只能一次又一次默默地说:“儿子,对不起!”

一声声对不起,饱含着种种情绪,但独独没有后悔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葛永志将奉献二字记在心头,将爱岗敬业的精神落在实处,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通过自己的工作传递给每一位危重患者,将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。怕年轻医生没经验,他放弃休息时间自愿加班陪同,不拿一份夜班费;考虑到ICU工作量大、绩效却低于一般科室,他多次找到院领导,提议为年轻的医生护士们多加点绩效补贴;每当有患者家属失去治疗信心,他总要耐心解释,全力救治,争取挽救每一条生命……

一次下跪

一天,急诊送来一位车祸患者。这名患者颅内多处挫伤、出血,生命体征严重紊乱,送入ICU中时已经形成脑疝,需要立刻手术,但过重的伤势导致患者不能耐受手术,只能进行保守治疗。家属悲痛欲绝,在ICU门口哭作一团,其他同事也有些犹豫与动摇:病情太严重,生还几率太小!这样的患者,还有收治的意义吗?如果拼尽全力还是没有救回患者,会不会对家属造成二次伤害?高昂的治疗费用、见不到最后一面的风险,会不会让家属产生不满?

一边是种种风险、一边是命悬一线,属于共产党员的执着精神上头,葛永志又一次坚定地站在了死神的对立面上。脱水、止血、脑保护、机械通气、肠内肠外营养支持、各类并发症的严防死守……为了能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,他付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辛,白天他第一个到病区,夜晚最后一个离开病房,伴随着呼吸机清脆的气流声,他坚守在病人旁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。为了抢救病人或查阅资料,他常常饥一餐饱一顿,更是家常便饭。

第二十天,患者出现了微弱反应,已经濒临绝望,随时准备放弃的患者家属看到了希望的曙光。第四十五天,患者醒了。当患者口中发出了四十五天来的第一个音节,家属“扑通”一声跪在葛永志的面前,泪如雨下。一条危在旦夕的生命,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庭,几颗濒临破碎的心脏,被葛永志坚定的信念与执着的付出挽救回来。

这一跪,重量太沉、太沉。葛永志再一次清晰地认识到,自己想做生命的守门人,还有太多路要走。

一股动力

正是有了这样坚定的信念,有了这样不改的初衷,无论遇到性格暴躁还是挑剔苛刻的患者或家属,他都和风细雨、耐心细致,尽可能地满足病人的愿望和家属的合理请求。为避免给患者家属造成不必要的浪费,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,他坚持用价廉的药物。对于生命体征平稳的病人,监护仪等先进仪器,能不用则不用,尽量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。自2013年ICU成立以来,没有一例医疗纠纷发生,没有一次医疗事故出现。同时,他还多次被医院评为年度“先进工作者”、“优秀员工”、“优秀党员”称号。他以科室为家,以患者为重,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、踏实的工作态度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,赢得了患者的信赖和社会上的一致好评。

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、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中、在社会服务的各个领域内、在医疗行业的最基层,像葛永志这样的党员同志还有很多、很多。

他们是医生、是党员干部、是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改革路上的追梦人。同时,他们也是父亲、是丈夫、是儿子,是庞大社会中一个小小的组成。面对人生的起伏与考验,他们也有过痛苦与悔恨,有过迷惑与彷徨。

在追梦的路上,什么才是他们前进的动力?面对这个问题,葛永志陷入了深深地思索。

思索过后,他给出了他心中的答案:是治病救人的理想照亮前路,是医者仁心的信念指引方向,是来自家人、来自患者、来自党和社会的关爱与支持让他有勇气负重前行。

启明星在西边渐渐隐没,新的黎明又到来了。


皖ICP备17000295号-1            皖公网安备 3416220200035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