蒙城县中医院欢迎您 !    咨询热线:0558-7622386

经络系统

2023-6-19 9:47:19 409

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,是脏腑与体表及全身各部的联系通路。经络学阐述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、生理功能、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的相互关系,是针灸学的基础,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经络理论贯穿于中医的生理、病理、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。经络系统,包括十二经脉、奇经八脉、十二经别、十五络脉、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。

1.十二经脉

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,内属于脏腑,外络于支节,将人体内外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。十二经脉按其流注次序分别为手太阴肺经、手阳明大肠经、足阳明胃经、足太阴脾经、手少阴心经、手太阳小肠经、足太阳膀胱经、足少阴肾经、手厥阴心包经、手少阳三焦经、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。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,故又被称为“正经”。在内部,十二经脉隶属于脏腑;在外部,分布于四肢、头和躯干。

2.奇经八脉

奇经八脉,是具有特殊分布和作用的经脉,包括督脉、任脉、冲脉、带脉、阳蹻脉、阴蹻脉、阳维脉、阴维脉。它们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,对其余经络起统率、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。督脉行于后正中线,任脉行于前正中线,任、督脉各有本经所属穴位,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,合称为“十四经”。

3.十二经别

十二经别,是十二经脉在胸、腹及头部的内行支脉,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,深入体腔,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,扩大了经脉的循行联系和经穴的主治范围。十二经别一般多从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经分出,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,有“离、入、出、合”的分布特点。从十二经脉分出称“离”;进入胸腹腔称“入”;在头颈部出来称“出”;出头颈部后,阳经经别合于原经脉,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,称“合”。

4.十五络脉

十五络脉,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及躯干前、后、侧三部的外行支脉。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,再加躯干前的任脉络、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,共十五条。十二络脉在四肢部从相应络穴分出后均走向相应表里经,起沟通表里两经和补充经脉循行不足的作用;躯干部三络则分别分布于身前、身后和身侧,起渗灌气血的作用。

5.十二经筋

十二经筋,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,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。作用是约束骨骼,活动关节,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,维持人体正常的体位姿势。

6.十二皮部

十二皮部,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,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布部位。皮脏,成为疾病传变的层次;而脏腑、经络的病变也可反映到皮部。因此,通过外部的诊察和施治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的疾病。临床上的皮肤针、刺络、贴敷等疗法,就是皮部理论的应用。


皖ICP备17000295号-1            皖公网安备 34162202000358号